内容:
一直以来,“内向”都被认为是一种性格中的不足,尤其是当这种特质在孩子身上早早显露时,父母往往担心他们在学校能否交到朋友,担心老师是否会因为他们的内向而不喜欢他们。传统的观念里,内向往往与羞涩、局限联系在一起,仿佛他们像局外人一样,游离在别人的生活之外,难以与人打成一片。
“哪都行,就是太内向,不太会跟人沟通”,这样的话成了内向者们最常听到的评价。但内向真的是一种缺陷吗?
《安静:内向性格的竞争力》一书的作者苏珊·凯恩,她从小就被认为是“内向的人”,喜欢一个人躲在角落静静地读书。尽管父母担心她无法和同龄人相处,送她去夏令营锻炼,但她始终与喧闹的环境格格不入。当别人在篝火前狂欢时,她只想离开吵闹的聚会,捧起自己挚爱的书。被小伙伴拉回到篝火旁边后,她意识到自己应该努力融入到欢乐的气氛中。
成年后,苏珊·凯恩希望自己能更外向勇敢,她成了一名律师。当她在拥挤的酒吧畅谈时,忽然意识到,为了成为一个外向的人,自己也失去了内向带给她的优势。
在《安静:内向性格的竞争力》一书中,苏珊·凯恩写道:这个世界,至少有三分之一的人是内向者。相对于交谈,他们更喜欢聆听;相对于参加喧嚣的聚会,他们更倾向安静的阅读;他们致力于创造却不愿自我推销;他们宁愿一个人独立工作也不喜欢加入到小组的头脑风暴之中。
虽然,他们常常被贴上“安静”的标签,但我们必须承认,他们有不可忽略的内向者优势。
纪录片《00后》跟踪拍摄了五个孩子成长的十年,一个小男孩锡坤就是内向的孩子。幼儿园时,他调皮捣蛋,把小朋友的鞋、足球扔进垃圾桶;往火上撒盐,看会不会烧得更大……小学后,他先是迷上了科学实验,后来又爱上变魔术,总是喜欢一个人闷头做事。
妈妈担心他自闭,无法和同学交流,给他报了各种演讲班、夏令营,希望他能更合群、更开朗。在夏令营,外教领着孩子夸张地朗读和表演,锡坤无法适应,只能一个人躲在宿舍里。无奈,妈妈亲自跑到营地,劝说他参加活动,被强迫融入喧闹环境的锡坤,不由得掩面大哭。
每当他谈起魔术,眼睛里都是光芒;但当他坐在人群中一起“表演”快乐,就变得异常茫然。
内向就需要被改造吗?苏珊·凯恩认为,每个人都有内向和外向的两面,只是程度不同,更无好坏之分,但内向者却总是被要求屈从于偏见,强行改变自己。
外向者往往有以下品质:情感奔放、胸襟开阔、善交际、合群、易激动、居高临下、行动果决、活跃、爱出风头、脸皮厚、张扬、大大咧咧、无所畏惧、爱抛头露面;内向者的品质则是:善思辨、理智、好学、谦和、敏感、有思想、庄重、慎思、思想精妙、内省、内显、温润、冷静、谦逊、喜静不喜动、腼腆、迟钝、脸皮薄。
综合来说,外向的人更善于交际,喜欢热闹,能很好利用外部资源;而内向的人喜欢安静,喜欢独处,更能充分调动自己的内在资源。相比于外向者,内向者的性情更加内敛稳定、做事谨慎仔细,他们在设计、科学研究、文字创作等方面也更有优势。
很多伟大的人都是内向型性格,比如梵高、罗斯福、甘地,但他们一样可以面对众人演讲,影响世界。
对内向者的偏见,最重要的一项是认为他们很难交到朋友。某种程度上说,的确如此,我们的性格决定了我们的社交特征。外向者往往会为聚会带来活力和热情,他们很自信、领导能力强,愿意做人群中的焦点,相比于倾听,他们更喜欢表达。内向者则相反,他们是最好的倾听者,开口前一定会思考再三,不会信口开河。因此,他们的社交能力并不比外向者更弱,只是特征不同。
你往往发现,自己最信赖的朋友,就是那个最安静、最沉默寡言的。
苏珊·凯恩在书中写道:如果你是一名内向者,那就珍惜你的天赋。你有很好的毅力,有解决复杂问题的顽强,还有敏锐的目光,可以躲避会羁绊他人的陷阱。如果你喜欢一步一步稳扎稳打,那就不要受别人的影响而迫使自己加速。如果你喜欢深度的探索,那就不必苛求自己去追求广度。如果你喜欢单项任务而头疼多重任务,那就坚持站在自己的立场上。
我们生而不同,每个人面对的最大挑战,都是如何发现并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,成就自己的价值。有些人需要在人群中找到自己的价值,而有的人需要通过独处,找到自我,获取生活的力量,外向与内向的区别,如此而已。
转载请注明来自河南广而告之文化传媒有限公司,本文标题:《内向的人,被严重低估了 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