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临床实践中,经常会有家属提出这样的疑问:“我们家人三代都没有得过精神病,为什么孩子工作后就得了精神分裂症?上学时突然像变了一个人,经常自言自语,脾气暴躁……”。有人归咎于教养不当,也有人认为是中了邪,希望借助神婆的法术驱除病魔。然而,真的如此吗?一个健康的人为什么会突然患病呢?真的是我们的教育或鬼神作祟吗?
当前,精神分裂症的病因尚未明确,这是全球医学界共同面对的难题。对精神分裂症的研究,主要围绕生物学和社会心理学两个方面展开。
从生物学角度来看,遗传因素往往为患者家属所关注。精神分裂症确实具有遗传倾向,血缘关系越近、家族中患病的人数越多,患病风险就越大。研究显示,家族中有精神病史的,其精神病的发病率比普通人群高 6 倍;父母都是精神分裂症患者的,其子女发病率比正常人的子女高几十倍。然而,这并不意味着精神分裂症是一种遗传性疾病。遗传性疾病的遗传方式和遗传物质(基因)都十分明确,如色盲、白化病,而精神分裂症的遗传方式并不清晰。此外,有相当一部分精神分裂症患者并无家族史,这进一步说明精神分裂症并非单纯的遗传性疾病。
社会心理学研究则表明,家庭、社会环境因素对精神分裂症的发病有一定的促进作用,但这种促进作用并不是发病所必需的。其实精神分裂症和心脏病、肾脏病相似,不是想得就得上的,想躲就能躲过去。如果孩子患的是心脏病、肾脏病,也许家属就不会这么追根溯源。由于精神分裂症表现为思维和行为方面的异常,许多人认为患者有思想问题,有人会对患者进行一些道德评价。作为父母也难免从众,下意识地对自己做出一些反省。和其他患者一样,精神分裂症患者所需要的也是同情、照顾和支持。作为家属没必要为疾病发生做无谓的责难和自责。
附录:精神分裂症发病的素质应激模式(stress-diathesis mode)
尽管精神分裂症的确切病因学模式尚不明确,但素质应激模式得到了大多数学者的认可。该模式认为,精神分裂症是由于个体的易感素质与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。这些易患性因素可概括为四个方面:
- 遗传易感素质:由多个基因控制,目前暂时尚无法改变。
- 神经发育易感素质:可以通过产前、产后保健及各种治疗来减少。
- 生活应激易患性:可通过帮助高危个体应付应激、获得自信和自尊,提高生活技能等措施来降低。
- 躯体易患性:如脑外伤、物质滥用、中毒等,这些因素也可通过适当的方式来减少。
如果个体具有遗传和/或神经发育的易感素质,又遇到生活应激和/或躯体等易感因素,就极有可能发病。
总的来说,精神分裂症是一个复杂的问题,涉及遗传、环境和个体易感素质的多个方面。了解这些因素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这一疾病,并为患者提供更为有效的支持和治疗。
转载请注明来自河南广而告之文化传媒有限公司,本文标题:《为什么会患精神分裂症? 》